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

广告洋相

大马广告业,是由洋人所引进的。

广告在大马落地生根,少说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,发展完全受洋人影响,一派洋人作风,自不免也洋相频传,洋洋大观。

比如近二十年前,某航空公司刊出的《双重意外惊喜》,看了何止惊喜,简直惊人!在国内外广告圈流传至今,甚至有人编入广告教材,充作反面教材,可谓洋相出尽。

然而,大马广告长期在洋风熏陶下,洋味膻人依旧,洋相亦时时爆传。如果认真统计起来,几可列入健力士世界纪录矣!若有广告奥斯卡之称的CLIO广告奖设有洋相奖的话,大马中文广告恐怕铁定勇夺首奖也未可知。

洋相广告的发生,归根究底,可以从现行外商广告代理的体质及作业形态中,可见一斑。原来广告洋行里,不管是跟客户或公司内部,一律洋文洋腔满洋场费。所有的高级创作人员,皆由洋人或二毛子领衔担纲,创作的洋规洋矩,洋溢广告作品中。此其客观因素也。

至于主关,也是最重要的原因,要算是国内严重缺乏中文的广告创作人才人。因此,目前诸君充目所见,充耳所闻的洋泾浜中文广告,几乎全由洋文直接翻译过来。

直接翻译,有个术语叫着背脊翻译(Back Translation),照理说也不该会大出洋相才对,至少香港就鲜少有出洋相的中文广告。原来症结在于:懂广告又懂翻译的人太少了!洋相洋态,其来有自。

但说又说回来,洋人将广告移植大马,历经数十年,仍无法有效训练出像样的中文广告创意人,似乎也难辞其咎。果真如此,真是应验了洋相出自洋身上了!

在商言商,国内的中文市场不能算小,潜力雄厚,教育程度不低,若在这几年内洋行仍不思对策来培养中文创意人才,以消费者的语言来创作取胜,难保能再满足镏铢必究、讲究效果的客户了。

到时,西洋镜没了,是很难能够再向客户献洋宝的。

(曾刊载于马来西亚《通报》 文人雅集版1991年3月10日)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