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

無心

心,像晚歸的一朵雲彩

偷偷抹在妳微翹的紅唇

啊!僅只是貪戀的一瞥 ——

慕然回首…

已在商隱的千年迷惘中

萬劫不復…


後記:

中學畢業以後,很久很久沒再寫詩了,看來筆是硬了!

2010-10-06

2007年2月24日星期六

土气广告

谈过了广告的洋相,现在让我们回头,看看本地的土气广告。

土气广告,在这里指的是,表现保守、毫无创意、妄顾策略,不把消费者放在眼里的广告;跟现代新式广告相较,显得土里土气。

如果稍为注意一下,土气广告还有一个特色,即同样的产品,在不同的报纸上,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设计!

这是违反广告原则的。因为广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,就是建立形象,试想,如果广告每次都以不同面貌示人,形象如何能够建立起来?

究其原因,这是广告主为了省钱,将广告直接交给报社自行处理的后果。说实在的,若用这样的方式处理,不做广告反而还可以藏拙呢!

在表现上,土气广告的画面、布局死板,全是产品的大头照;诉求讯息索然无味,尽是产品的功能及效用的叙述;广告创意贫乏,触及不到消费者的心理,自然也就刺激不了消费者的需要。

策略的运用上,土气广告所援用的,勉强可称之为《叫嚣理论》,换句话说,谁叫得越大声,谁就赢。大家在茨厂街听到小贩拉开嗓门的叫卖声,就可以感受到何谓叫嚣了。

当然,并不是说这种广告的方式行不通,只是土气广告根本上忽略了市场的变迁;消费意识在变、市场结构在变、竞争形态在变......,总之,一切都在变,唯有土气广告以不变应万变。

不思变的想法,成了开拓市场的障碍,甚至加速产品的死亡,企业的发展,当然也大受影响。

因此,要如何适应环境变迁;要如何拟定广告策略;要如何提升广告素质......?这种种问题若能突破,必能脱离土气的框框,建立恰如其分的形象,帮助开创更大的市场,本地广告主不可不察。


(曾刊载于马来西亚《通报》,1991年4月份)

2007年2月21日星期三

洋相分类

话说在广告洋行里,操广告创作省四大权的创意总监,均属洋人天下。点子出自洋人手中,广告洋化自然不庸质疑;这就像华人做事有华人一套做法,道理是一样的。

问题即在于:广告的诉求对象,是设在以讲华语(或方言),写中文为主的华人市场上,洋人想法对上华人看法,终归是洋人的说阿门,华人的说阿弥陀佛了!

就观察所得,概略地归类一下,广告洋相约可分为三大类。

第一类属于翻译上出问题的,其次是属创意上出问题的,最后一类无以名状,姑且归为其他一类。

先谈谈第一类的翻译。二十多年某航以《Double Surprise》的标题,推出一项促销活动,怎知中文译成《双重意外》,让人第一个念头,便联想到该航是否祸不单行而发生了双重意外?

最近的一则香烟广告,说他们的品质及风格上是《无可置信》的。若仔细一想,却正好是说他们所诉求的高品质和低价格,都是不可相信的,意义完全相左呢!

至于第二类的创意,例子也很精彩。有家钻石商打了一系列以萝卜为创意点的广告,看了也直教人莫名其妙!莫非要把人当菜头来砍?原来它是想藉着萝卜(Carrat)与计算钻石重量的克拉(Carat)作双关意义来构思,难怪吾人要《莫宰洋》不可了。

还有一例,是家电器制造商的企业形象广告,该公司原拟塑造出进步的形象,怎奈该广告竟以海龟伐步向海作为主镜!龟对华人而言,可以不是什么进步的东西,甚至一龟步来形容慢吞吞,和进步之有?简直反其道而行!

最后是其他一类。如某汽车商以名人配名车,作为相得益彰的标榜,于是用《良禽择良木而栖,良人择宝马而骑》的标题来做广告。乍看之下,有对仗也有押韵,诚妙品也!可是,一般人对良人约定俗成的解释,可不作名人或优秀人解。醒目的读者可看在眼里,笑在心里!

以上例子只是略举一二,根据观察,其中以翻译出错的情形最为常见。

其实,广告岂只是翻译而已!若没有深入地了解市场的人文背景,然后直接以他们的生活语言来沟通,广告效果必然大打折扣,甚至洋相百出,徒留笑柄而已。

(曾刊载于马来西亚《通报》,1991年3月份)

2007年2月14日星期三

广告洋相

大马广告业,是由洋人所引进的。

广告在大马落地生根,少说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,发展完全受洋人影响,一派洋人作风,自不免也洋相频传,洋洋大观。

比如近二十年前,某航空公司刊出的《双重意外惊喜》,看了何止惊喜,简直惊人!在国内外广告圈流传至今,甚至有人编入广告教材,充作反面教材,可谓洋相出尽。

然而,大马广告长期在洋风熏陶下,洋味膻人依旧,洋相亦时时爆传。如果认真统计起来,几可列入健力士世界纪录矣!若有广告奥斯卡之称的CLIO广告奖设有洋相奖的话,大马中文广告恐怕铁定勇夺首奖也未可知。

洋相广告的发生,归根究底,可以从现行外商广告代理的体质及作业形态中,可见一斑。原来广告洋行里,不管是跟客户或公司内部,一律洋文洋腔满洋场费。所有的高级创作人员,皆由洋人或二毛子领衔担纲,创作的洋规洋矩,洋溢广告作品中。此其客观因素也。

至于主关,也是最重要的原因,要算是国内严重缺乏中文的广告创作人才人。因此,目前诸君充目所见,充耳所闻的洋泾浜中文广告,几乎全由洋文直接翻译过来。

直接翻译,有个术语叫着背脊翻译(Back Translation),照理说也不该会大出洋相才对,至少香港就鲜少有出洋相的中文广告。原来症结在于:懂广告又懂翻译的人太少了!洋相洋态,其来有自。

但说又说回来,洋人将广告移植大马,历经数十年,仍无法有效训练出像样的中文广告创意人,似乎也难辞其咎。果真如此,真是应验了洋相出自洋身上了!

在商言商,国内的中文市场不能算小,潜力雄厚,教育程度不低,若在这几年内洋行仍不思对策来培养中文创意人才,以消费者的语言来创作取胜,难保能再满足镏铢必究、讲究效果的客户了。

到时,西洋镜没了,是很难能够再向客户献洋宝的。

(曾刊载于马来西亚《通报》 文人雅集版1991年3月10日)